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日前,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毒V要》提出,要全面深化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
對此,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認為,該政策既著眼于當前,又謀劃長遠,明確了生態環境監測發展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是指導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綱要》制定了循序漸進的目標,這是該政策最大的亮點。面向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設定了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并確立了3個階段的具體目標和工作重點,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分步實現。”毛濤表示,比如,在監測業務方面,到2025年,以環境質量監測為核心,統籌推進污染源監測與生態狀況監測;到2030年,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督監測并重,生態狀況監測得到加強;到2035年,環境質量、污染源與生態狀況監測有機融合。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也表示,每5年劃分的3個階段,是大的方向,同時重點突出大氣環境監測、地表水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等七大領域,并給出針對性的安排,“這既有方向性的描述,也有量化、準確的目標任務,操作性強,更易實施推進”。

毛濤認為,《綱要》拓寬生態環境監測的廣度和深度,從監測指標、監測點位、監測領域、監測手段、監測業務等方面提出具體思路和措施,既有橫向的范圍拓寬,又有縱向的深度延伸,為生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華環保聯合會廢棄物發電專委會秘書長郭云高則認為,《綱要》的改革創新在于提出改進空氣質量評價與排名規則,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監測指標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拓展,監測點位從均質化、規?;瘮U張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轉變。“這兩項工作規則的構建,將有助于更加科學合理的地布局和規劃環境監測行業”。
未來市場增長空間可期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取得積極進展。
從監測機構看,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組織架構,共有監測管理與技術機構3500余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從監測網絡看,國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5000余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約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00余個,總體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區縣。
“雖然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行業取得不錯成績,但還有欠缺?!毒V要》明確了生態環境監監測的重點方向和具體任務,將為生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提供重要發展機遇。”毛濤表示,依據《綱要》所提出的監測指標變化,可以預見與環境風險預警、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監測、污染溯源解析等相關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同時,按照《綱要》設定的目標,在推動大氣、水、土壤等領域監測點位數量增加的同時,溫室氣體等其他環境要素也將納入監測范圍,實現環境要素的全覆蓋。這將為生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帶動大量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涌入,進而不斷擴大產業規模。

薛濤說,這無疑是重大政策利好。“行業企業需要結合《綱要》的要求提升自身技術和服務,加大對先進監測技術和產品的研發”。
鼓勵創新 獎懲并行
雖然《綱要》的發布利好生態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發展,但生態環境監測市場目前還存在信用體系缺失、質量不能保證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毛濤認為,生態環境監測行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環境監測裝備智能化水平不高,部分重點領域的監測設備依賴進口;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短期內一大批企業進入該領域,魚目混雜;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數據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等諸多問題,難以有效服務政府決策。
薛濤也表示,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相對低端,極易在價格戰中陷入低端循環;數據準確性還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存在造假行為;數據整合和分析能力相對較弱,對環境決策支持力不夠等。
針對目前生態環境監測行業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該如何做?毛濤建議,要加大對高端監測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或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高端監測裝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同時,應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完善機構資質認定、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和考核,提升監測機構能力。此外,還應加強大數據平臺建設,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污染監測和溯源解析,并進行必要的數據共享和信息公開。
郭云高表示,對于生態環境監測下評估合格的企業要獎勵,樹立榜樣;對環境監測評估不合格、不整改的企業要從嚴處罰,樹立負面典型。“獎懲并行,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才能在具體實施中得到重視”。(記者 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