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環境保護工作任務,以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基礎,積極做好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切實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和職能,加大監測能力建設力度,以“三個說清”(說清污染源狀況、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為目標,不斷拓展監測領域,努力提高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服務的水平,為建成美麗地球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一、強化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是狠抓監測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嚴把進人關,保證人員質量,新進人員,必須公開招考環境保護相關專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全面提供監測能力和水平。

二是強化監測設施建設。2017年生態環境局環保監察監測業務用房投入使用,建筑面積2334.44平方米,2019年爭取省州資金288.37萬元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和環保能力建設,完成儀器設備、實驗室臺柜采購、安裝、調試、培訓等工作,生態環境監測站初具監測能力,現有監測儀器設備61臺套,固定資產原值176.08萬元,已初具環境監測能力。
三是提升監測業務水平。印發了《關于加強集中業務學習紀律的通知》(德環監測〔2019〕5號),定期組織環境監測基本知識、環境空氣監測、噪聲監測、水和廢水監測、工業廢氣監測、“三同時”驗收監測等監測知識,在狠抓內部技術練兵的同時,先后組織4人次到四川省涼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為期半年的學習。
四是狠抓監測規范管理。建立健全制度,要求全體環境監測人員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及質量保證規章制度,保證監測數據的公正性、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二、努力實現“三個說清”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十三五”以來,我站在未形成監測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申請財政資金,委托三方開展監督性、環境質量等監測工作,努力說清污染源狀況、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
一是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說清污染源排放狀況。2019年以來,完成56戶企業的監督性監測工作,出具監測報告76份。
二是履行環境質量監測職責,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全力做好后勤保障,積極配合第三方完成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獲取監測數據8000余個;對1個縣城、16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監測工作,出具監測報告20份;對安寧河永紅大橋、茨達河汪家橋2條河流2個監測斷面開展22次監測,出具監測報告22期;對功能區聲環境質量、區域環境質量、交通環境質量進行了6次監測,出具監測報告3份。
三是加強環境數據分析,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注重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編制年度環境質量公告,及時判斷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爭取環境應急事件處置的主動性和前瞻性。